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

被引:14
作者
胡实
谢小立
王凯荣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红壤; 坡地; 土地利用类型; 地表径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连续8 a对红壤丘陵坡地6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保护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地表径流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依次为:农作区>甜柿区>茶园区>湿地松区>干扰恢复区>恢复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产流主要发生于4—8月,降雨量和2.5~8.0 mm.h-1降雨强度是影响径流量的关键因素。恢复区和干扰恢复区呈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累积径流量增长缓慢;纯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应与林木种类密切相关;农耕地由于土壤扰动大,水土流失严重,累积径流量增长迅速。必须通过构建合理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以进一步防治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红壤坡地降雨入渗、产流及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研究 [J].
彭娜 ;
谢小立 ;
王开峰 ;
王凯荣 ;
胡实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3) :17-20+69
[2]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J].
王晓燕 ;
陈洪松 ;
王克林 ;
谢小立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2) :110-113+173
[3]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水文生态效应 [J].
赵鸿雁 ;
吴钦孝 ;
刘国彬 .
生态学报, 2003, (02) :376-379
[4]   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草的水沙变化特征 [J].
彭文英 ;
张科利 ;
江忠善 ;
孔亚平 .
地理科学, 2002, (04) :397-402
[5]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人工林减蚀效应研究 [J].
焦菊英 ;
王万忠 ;
李靖 ;
杨亚莉 .
林业科学, 2002, (05) :87-94
[6]   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 [J].
谢小立 ;
王凯荣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4) :37-40
[7]   我国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 [J].
韦红波 ;
李锐 ;
杨勤科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4) :489-496
[8]   植被保持水土的基本规律和总结 [J].
吴钦孝 ;
赵鸿雁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3-15+19
[9]   人工油松林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叠加效应 [J].
赵鸿雁 ;
吴钦孝 ;
陈云明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41-43+58
[10]   中国林地枯落物持水保土作用研究概况 [J].
王佑民 .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04) :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