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在现代土壤学上的意义

被引:34
作者
龚子同
张甘霖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江苏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人为作用; 成土因素; 人地圈;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3.02.017
中图分类号
S151 [土壤形成及演化];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为作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人们培育了人为土,也出现了土壤退化。人为作用重要性的确认扩大了土壤学的视野,土壤不仅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人为土还是劳动的产物;土壤不仅是“植物养料的储藏库”,还应是污染物的缓冲带的过滤器。因此,建议用“六大成土因素”代替五大成土因素;用“人地圈”或“智慧土壤圈来充实“土壤圈”。
引用
收藏
页码:184 / 19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M].鲁如坤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2]  
中国盐渍土.[M].王遵亲等著;.科学出版社.1993,
[3]  
中国水稻土.[M].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
[4]  
表土与人类文明.[M].(美)卡 特(Carter;V.);戴 尔(Dale;T.)著;庄 庬;鱼姗玲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5]   土壤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J].
龚子同 ;
陈鸿昭 ;
刘良梧 ;
骆国保 .
地理科学, 2000, (06) :517-522
[6]   人为作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对策 [J].
龚子同 ;
陈鸿昭 ;
骆国保 .
土壤与环境, 2000, (01) :7-10
[7]   城市土壤分类概述 [J].
卢瑛 ;
龚子同 .
土壤通报, 1999, (S1) :60-64
[8]   Diversity of Anthrosols in China [J].
GONG ZITONG ;
ZHANG GANLIN and LUO GUOBAO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nices Nanjing O ChinaReceived April ;
revised June .
Pedosphere, 1999, (03) :193-204
[9]   世纪之交土壤学研究的挑战和契机──从第16届世界土壤学大会看土壤学的未来 [J].
张甘霖 ;
龚子同 .
土壤与环境, 1999, (02) :130-136
[10]   我国灌淤土的形成和分类 [J].
史成华,龚子同 .
土壤学报, 1995, (04) :43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