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地区生态可持续性

被引:9
作者
戴亚南
贺新光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最小二乘法; GM模型; 长株潭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长株潭地区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针对生态足迹方法的产量因子参数进行改进,利用区域产量因子代替全球产量因子,对长株潭地区1986—200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着重采用两种预测方法对该地区2007—201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进行预测。两种预测方法分别是二项式曲线预测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对长株潭地区1986—2005年20a的人均生态足迹与时间关系进行了拟合,得出二项式曲线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用两种预测模型预测了长株潭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选取精度最高的模型分别预测研究区未来10a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未来10a人均生态容量增长平缓(年平均增长率1.8%),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快(年平均增长率达16%),相应的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快。
引用
收藏
页码:595 / 6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格局分析(英文) [J].
刘东 ;
封志明 ;
杨艳昭 ;
游珍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 (05) :833-844
[2]   基于EMD的中国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 [J].
张衍广 ;
林振山 ;
李茂玲 ;
梁仁君 .
生态学报, 2008, (10) :5027-5032
[3]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J].
谢鸿宇 ;
陈贤生 ;
林凯荣 ;
胡安焱 .
生态学报, 2008, (04) :1729-1735
[4]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梁仁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2) :230-236
[5]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 case study of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J]. LI Jing, REN Zhiyuan, ZHOU Zixia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6(02)
[6]   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J].
谢高地 ;
鲁春霞 ;
成升魁 ;
郑度 .
资源科学, 2001, (06) :20-23
[7]  
湖南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8]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 exhibit at an intergenerational trial?[J] . Gregory Ponthiere.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2009 (4)
[9]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 Indicator of Progress Toward Regional Sustainability[J] . Mathis Wackernagel,J. David You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 1998 (1-2)
[10]  
Revisiting carrying capacity: Area-base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ility[J] . William E. Rees.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 199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