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低产田时空分布特征及增产潜力分析

被引:51
作者
石全红
王宏
陈阜
褚庆全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中低产田; 划分标准; 类型; 改造措施; 增产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6.93 [薄地改良];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改造中低产田,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全国农业分县数据及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对中国中低产类型、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增产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8年,中国耕地质量逐步提高,低产田比例由50.01%下降到28.61%,中产田的比例由24.86%提高到37.91%,高产田的比例由25.13%增加到33.48%,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华北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区;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为瘠薄型、干旱缺水型、坡耕地型、渍涝水田型、渍涝旱地型、盐碱型、风沙型等。分析了中国中低产田改造的增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低产田改造的技术对策、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369 / 37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宁夏引黄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划区探索 [J].
张俊丽 ;
张伟 ;
宋超 ;
王醒刚 .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 :211+214-211
[2]   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与培肥改良对策 [J].
景国臣 ;
王亚娟 ;
王占喜 .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9, (04) :34-36
[3]   东北中低产田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J].
郭文义 ;
魏丹 ;
周宝库 ;
王英 ;
陈雪丽 .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06) :52-55
[4]   青海省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分析及改良措施 [J].
张增艺 .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69-70+79
[5]   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对比研究 [J].
张晋科 ;
张凤荣 ;
张琳 ;
张迪 ;
吴初国 ;
孔祥斌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11) :2278-2285
[6]   中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状况、原因及保护措施 [J].
陈印军 ;
吴凯 ;
卢布 ;
袁璋 ;
许越先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8) :373-376
[7]   中国中低产田土改造研究综述 [J].
夏建国 ;
魏朝富 ;
朱钟麟 ;
胡艳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4) :212-217+240
[8]   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潜力与食物安全保障 [J].
张琳 ;
张凤荣 ;
姜广辉 ;
姚慧敏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 (01) :22-25
[9]   论中低产田改造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J].
李明秋 ;
韩桐魁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S1) :25-26
[10]   中低产田改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J].
李明秋 ;
王宝山 .
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2) :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