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典籍哲学形态身份标识的跨文化传输

被引:19
作者
包通法
机构
[1] 江南大学
关键词
典籍; 道; 表征形态; 思辨范式; 哲学形态;
D O I
10.16263/j.cnki.23-1071/h.2008.02.024
中图分类号
H315.9 [翻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语言表征形态和民族精神体现的相关性、认识论研究汉典籍跨文化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文化学研究中文化自主意识关怀、民族精神的关注和哲学形态身份标识保留等层面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等问题的思辨。我国古代典籍中的哲学伦理思想是汉文化群体二千多年来对宇宙、社会、人生价值和人格美学的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沉淀,因而,对其进行跨文化翻译研究必然超出一般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的范畴。传统英汉译典籍翻译实践大都以有意无意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而进行,企图用英语中现有的语料来翻译我国典籍中的哲学思辨范式和术语表征,因而造成了将悠久的中华哲学伦理思想"削足适履"地纳入西方的哲学思想框架之中的不堪现象。人文语言观有关语言和思想形态互为表征、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阻抗式翻译方法论等则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为进行异化创化翻译、张扬我国古典籍中有别于西方的思想哲学形态提供一种可行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