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

被引:53
作者
周晓虹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2] 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
关键词
中国研究; 客体-主体; 主客体并置; 主体间性; 范式重构;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0.02.001
中图分类号
G32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研究导源于西方的历史,决定了在这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中国一开始必然是以"他者"的面貌出现的;围绕着这一立场形成的"冲击-回应"和"国家-社会"两种分析路径,不但都是将中国作为研究客体,而且都是建立在某种相互对立的二元分析结构之上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崛起带来的其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从事中国研究的研究者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研究以中国为"他者"的单纯的客位立场开始改变,不仅作为客体之成员的中国学者产生了在中国研究中确立中国主体性的向往,而且非中国学者也希望既能够在中国研究中确立其本国的主体性,又能够通过自身的"他者化"而获得真正理解"他者"的能力。如此,中国研究中主客体的并置,以及不同主体之间获得某种共通性的可能,或许能够为当代中国研究的范式重构提供某种新的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9+243 +243
页数:30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价值 [J].
黄万盛 ;
刘涛 .
开放时代, 2009, (07) :142-158
[2]   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 [J].
吕德文 .
社会, 2007, (06) :80-101+207
[3]   杜赞奇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学理背景分析 [J].
韦磊 .
社会, 2007, (04) :107-122+207
[4]   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J].
黄宗智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1) :83-93+207
[5]   熬成传统——写给《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十五周年 [J].
刘东 .
开放时代, 2004, (06) :129-134
[6]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J].
于建嵘 .
社会学研究, 2004, (02) :49-55
[7]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J].
陈君静 .
史学月刊, 2002, (03) :114-119
[8]   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 [J].
陶文钊 .
历史研究, 1999, (01) :147-161
[9]   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 [J].
李帆 .
近代史研究, 1998, (04) :242-257+2
[10]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培林,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