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型砷中毒20年不同环境下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13
作者
周运书
周代兴
郑宝山
杨大全
罗曼林
张洪涛
金冬秀
彭建华
范健
陈冶
洪流
周莹
机构
[1] 贵州省黔西南州卫生防疫站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3] 贵州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办公室
[4]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医院
[5]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
关键词
燃煤型砷中毒,改善环境,皮肤病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99.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贵州省某地1976年发生877例燃用高砷煤引起中毒,20年的防治结果表明他们的外环境及人体尿、发含砷量、病情、新发病例等均有显著差异,但病人的皮肤损害病征检出率却无显著差异;而味觉、肝区痛、眼部疾患、胃肠道疾病、肢端麻木等非皮肤病征有显著差异。虽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多次系统排砷治疗,但病情的下降显著以停用高砷煤,改善了环境的为最好,故认为改善病区的高砷环境是防病的首要措施。同时提出本病的治愈标准不应该以皮肤损害病征为主要指标,并探讨了非皮肤病征作指标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 / 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两型地方性砷中毒某些临床表现比较 [J].
王连方,王生玲,朱绍濂,周代兴,周运书 .
地方病通报, 1996, (02) :91-95
[2]   二巯基丁二酸钠的不良反应观察 [J].
陆兴忠 ;
刘定南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3, (12) :35-36
[3]  
职业病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英]亨忒,D· 著,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