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供求机理一般性分析——兼论生态涵养区“富绿”同步的路径

被引:64
作者
孙庆刚 [1 ,2 ]
郭菊娥 [1 ]
安尼瓦尔阿木提 [2 ]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供求均衡; 生态涵养区; 生态系统服务; 边际效用; 公共物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2.2 [生态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对生态产品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指出正确理解生态产品的概念要把握其时代特征并应在学术研究中明确其含义。认为生态产品本身是自然的产物,并不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但从人类需求的角度观察,该类产品又是不可或缺的,与物质产品、文化产品一起构成支撑现代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类产品。人类从生态产品所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和舒适性服务中获得效用。人类经济系统运作中通过消耗生态资源和排放废物对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产生负向冲击;人类通过主动增加生态资源存量提高自然界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封闭区域条件下生态产品的供需均衡模型表明生态产品与人类所需其他产品的相对效用是区域居民决策的微观基础。该模型对封闭区域通常需要依次经历一个求富毁绿、富绿并进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合理解释,并认为生态产品的供给与收入之间存在一种"微笑"的U型曲线关系。与以往普遍认为将生态涵养区隔离成"孤岛"能更好地保持生态原貌的直观认识不同,开放的两区域生态产品供需均衡模型则表明生态涵养区与城镇化地区区际联系越紧密,越能够使生态涵养区形成专业化提供生态产品的内在激励机制,从而避免封闭区域模型中生态涵养区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路径,有效解决"求富"与"求绿"的现实矛盾。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未来中国政府不仅要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同时应将区域补偿金额与该区域生态产品的供给量相联系。另外需要改善生态补偿区与城镇化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增加城镇化地区对生态涵养区的反哺力度,包括实行对生态涵养区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为生态涵养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以实现生态涵养区"富绿"同步发展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其市场化供给机制 [J].
曾贤刚 ;
虞慧怡 ;
谢芳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07) :12-17
[2]   言说“自然”的话语分析——针对欲望与认知的纯粹观念研究 [J].
周海林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1) :45-52
[3]   生态服务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J].
葛剑平 ;
孙晓鹏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 (04) :7-15+118
[4]   基于消费者价值的生态产品购买驱动方式研究 [J].
马椿荣 ;
江林 .
中国流通经济, 2011, 25 (03) :84-89
[5]   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 [J].
韩顺法 ;
李向民 .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2) :66-75
[6]   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J].
尹伟伦 .
瞭望, 2007, (11) :104-104
[7]   生态环境产品的政府双重垄断分析 [J].
王爱民 .
社会科学, 2005, (08) :5-9
[8]  
生态经济学引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英) 康芒 (Common, 2012
[9]   A Methodological Study for Optimizing Material Selection in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 [J].
Tambouratzis, Tatiana ;
Karalekas, Dimitris ;
Moustakas, Nikolaos .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14, 18 (04) :508-516
[10]   Developing sustainab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J].
Maxwell, D ;
van der Vorst, R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08) :883-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