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探究——以榆林市为例

被引:1
作者
文琦 [1 ,2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2]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
关键词
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结构转换; 集对分析; 榆林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1.3 [产业结构];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变动关系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效益。运用集对分析理论和产业转换速度与方向系数,分析了1991~2005年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机理。结果显示:①1991~2005年榆林市产业结构演变大致分为缓慢平稳演进阶段、强烈震荡调整阶段、快速平稳演进阶段;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相似,也呈现类似的3个阶段。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其基数小,而二产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大,增长慢;③榆林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2005年两者分别呈现"二、三、一"和"一、三、二"格局,从1991~2005年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其结构正向合理方向演进;④1991~2005年榆林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较快,方向基本合理,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上升的趋势明显。总之,榆林市产业结构正处于从较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的工业化过程中。图2,表2,参15。
引用
收藏
页码:176 / 180+187 +18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 [J].
刘刚 ;
沈镭 .
地理学报, 2007, (04) :364-376
[2]   中部崛起视角下湖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及对策 [J].
文先明 ;
熊鹰 .
经济地理, 2007, (02) :213-216
[3]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预测及其结构效益评价 [J].
付加锋 ;
刘毅 ;
张雷 ;
王丽艳 .
经济地理, 2006, (06) :1005-1008+1017
[4]   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仿真模型及应用 [J].
鲍超 ;
方创琳 .
中国沙漠, 2006, (06) :1033-1040
[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J].
赵春雨 ;
方觉曙 ;
朱永恒 .
地理科学, 2006, (05) :5536-5543
[6]   关中、中原、山东半岛三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比较研究 [J].
李学鑫 ;
苗长虹 .
人文地理, 2006, (05) :94-98
[7]  
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J]. 万星,丁晶,张晓丽.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02)
[8]  
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J]. 万星,丁晶,张晓丽.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02)
[9]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J].
高更和 ;
李小建 .
经济地理, 2006, (02) :270-273
[10]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J].
彭建 ;
王仰麟 ;
叶敏婷 ;
常青 .
地理学报, 2005, (05) :79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