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大地形坡面探测同化信息对下游天气的预警效应

被引:8
作者
彭世球 [1 ,2 ]
徐祥德 [2 ]
施晓晖 [2 ]
王东晓 [3 ,4 ]
朱玉祥 [5 ]
浦静姣 [6 ]
机构
[1] Department of Marine, Earth & Atmospheric Sciences,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重点实验室
[4] 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5]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6]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资料; 三维变分同化(3DVAR); 青藏高原; 暴风雪;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6.7 [数值预报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WRF模式多时间层三维变分同化技术(3DVAR),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AWS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多要素资料同化进数值模式的初始场,对发生于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及长江中下游特大雪灾天气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由于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陡峭的大地形坡面,且高耸于对流层中部,故分布于高原大地形"坡面"不同高度的自动站网观测要素,将与无线电探空探测获取的大气"廓线"信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其不仅在观测点高度、梯度特征,而且在观测时间频数、"定点"、"定高"及其同步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同于平原自动站、常规探空的特殊功能优势.高原大地形坡面自动站网信息同化场亦可提供高原东部下游天气系统高敏感区前兆性"强信号",并实现模式高原及周边区域初始场大气动力、热力三维结构客观化调整,从而提升下游区域灾害天气系统模拟与预报能力.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自动站的水汽、温度、气压等资料同化信息对于预报下游区域的降水预报至关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3137 / 314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1991年江淮暴雨时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环研究 [J].
胡国权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3, (02) :146-163
[2]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J].
赵平 ;
陈隆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327-332
[4]  
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特征[J]. 季国良,姚兰昌,袁福茂,杨化镒.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6(02)
[5]  
Assimilation and simulation of typhoon Rusa (2002) using the WRF system[J] . Gu Jianfeng,Qingnong Xiao,Ying-Hwa Kuo,Dale M. Barker,Xue Jishan,Ma Xiaoxi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3 (3)
[6]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J].
Geir Evensen .
Ocean Dynamics, 2003, 53 (4) :34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