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玉米“双晚”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及资源效率研究

被引:73
作者
付雪丽 [1 ]
张惠 [2 ]
贾继增 [1 ]
杜立丰 [3 ]
付金东 [1 ]
赵明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3] 河南省焦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双季晚栽; 产量构成; 资源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淮平原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的"双晚"增产及资源高效的效应,选用2个中熟冬小麦品种和2个中晚熟夏玉米品种,于2006—2008年先后在河南温县和焦作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作物群体物质生产、产量形成参数定量指标及光温资源的分配利用。结果表明,冬小麦晚播产量降低不明显,夏玉米晚收产量显著提高747~2700kghm?2,"双晚"周年产量21891~22507kghm?2,比对照提高442~2575kghm?2。冬小麦晚播平均叶面积指数、每平方米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但平均净同化率、收获指数和粒重提高达5%显著水平;夏玉米晚收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生育期天数和粒重均显著提高。"双晚"栽培优化了周年资源分配,提高生育期与光、温资源变化的吻合度,其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2%~10.86%和0.47%~11.56%。小麦和玉米品种的遗传类型是影响"双晚"栽培技术的关键。因此,选用小麦晚播早熟高产和玉米长生育期晚熟品种,通过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将小麦冗余的光温资源分配给C4高光效作物玉米,是提高周年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708 / 17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玉米高产性能定量化分析及其技术途径 [J].
赵明 ;
付金东 .
玉米科学, 2008, (04) :8-12+17
[2]   不同收获时期对夏直播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 [J].
李洪梅 ;
白洪立 ;
王西芝 ;
孟淑华 ;
王立功 ;
张娟 .
农业科技通讯, 2008, (06) :80-82
[3]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J].
胡焕焕 ;
刘丽平 ;
李瑞奇 ;
李慧玲 ;
李雁鸣 .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3) :490-495+501
[4]   小麦高产田套种夏玉米适宜播期与收获期的研究 [J].
雒温生 ;
晁召飞 ;
何义珍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18-20
[5]   黄淮海平原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J].
侯美亭 ;
毛任钊 ;
吴素霞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3) :156-159
[6]   黄淮海平原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J].
侯满平 ;
郝晋珉 ;
丁忠义 ;
孟鹏 ;
不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5, (01) :195-197
[7]   水稻栽培适宜品种选择的知识模型 [J].
严定春 ;
朱艳 ;
曹卫星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4) :20-25
[8]   淮北地区玉米夏播制种的灌浆速度和最适收获期 [J].
陈现平 ;
李运民 ;
戚尚恩 .
安徽农业科学, 1999, (05) :438-439+441
[9]   小麦玉米两作吨粮综合技术研究 [J].
佟屏亚 .
北京农业科学, 1993, (03) :1-6
[10]   Daily Changes in the Water Content of Early and Late Maturing Grain Maize Varieties in the Later Stages of Over-Ripening [J].
Racz, F. ;
Kasa, S. ;
Hadi, G. .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8, 36 (04) :58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