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南盘江坳陷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油气沥青显示及分布规律、源岩及沥青源对比、烃源岩层系判别、有效烃源岩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布区评价、古油藏的成藏与破坏、烃源岩演化史研究。通过正、反演相结合, 一方面, 从成因角度研究原生型油气系统; 另一方面, 研究区为构造残余盆地, 具多源多期成藏特点, 从演化角度研究残存型、次生型、破坏型油气系统。根据烃源岩系列评价图件的编制, 划分有效烃源岩区, 据油源、沥青源对比, 确定本区四套主力烃源岩层系: D1+ 2、C、P、T1+ 2。综合分析, 确定本区存在上古生界和三叠系两个原生型油气系统, 其关键时刻分别为235Ma、210Ma。通过编制4个地区 (秧坝、潞城、安然、坝林) 地层埋藏史图及两个油气系统关键时刻平面、剖面图及事件图、表, 论述了两个油气系统的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 进行了演化史分析。预测了残存型、次生型油气系统分布区, 认为具有有效区域盖层覆盖且具整体封存条件的地覆古构造(台丘及古隆起) 现今存在残存型及燕山—喜马拉雅期次生含气系统, 是有利勘探目标, 为加快本地区勘探进程提供了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