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被引:119
作者
李相方 [1 ]
蒲云超 [1 ]
孙长宇 [2 ]
任维娜 [1 ]
李莹莹 [1 ]
张亚琦 [1 ]
李靖 [1 ]
臧加利 [1 ]
胡爱梅 [3 ]
温声明 [3 ]
赵培华 [3 ]
陈东 [4 ]
翟雨阳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4] 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煤层气; 页岩气; 固-气界面; 固-液界面; 吸附; 甲烷解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7 [气田开发与开采];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解决一些煤层气与页岩气气田开发效果与预测的差异很大、产能低、递减快及开发成本高等问题,由于吸附/解吸基本理论直接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研究煤层气的煤化过程及页岩气的成藏过程,重新界定了孔隙中原始气-水分布状态。发现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吸附气属于固-液界面吸附的研究领域,其吸附规律应满足适合固-液界面的Langmuir等温吸附定律,即气体的吸附量与溶液的浓度有关,而对环境压力不敏感。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固-液界面吸附气排水降压后解吸困难,吸附气多而游离气少的储层产气量很难提高,其显著不同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固-气界面吸附理论。同时研究了多孔介质中微小孔隙的气-水界面压降,发现对于微/纳米孔隙气相的压力可以远高于液相压力,而目前的测井及试井尚不能传感这种气相压力,因此会导致低估游离气的储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1113 / 112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涪陵页岩气:历史性突破 [J].
俞国明 ;
徐徐 .
中国石化, 2014, (04) :13-16
[2]   四川盆地涪陵自流井组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J].
王良军 ;
王庆波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3 (05) :757-764
[3]   页岩含气量测定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J].
薛晓辉 ;
岳小金 ;
韦巍 .
中国煤炭地质, 2013, 25 (04) :27-29
[4]   页岩气资源评价中含气量计算方法初探 [J].
宋涛涛 ;
毛小平 .
中国矿业, 2013, (01) :34-36+52
[5]   富甲烷天然气溶解实验及水溶气析离成藏特征 [J].
范泓澈 ;
黄志龙 ;
袁剑 ;
高岗 ;
童传新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04) :1033-1039
[6]   页岩气含气量和页岩气地质评价综述 [J].
李玉喜 ;
乔德武 ;
姜文利 ;
张春贺 .
地质通报, 2011, 30(Z1) (Z1) :308-317
[7]   煤储集层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李景明 ;
刘飞 ;
王红岩 ;
周文 ;
刘洪林 ;
赵群 ;
李贵中 ;
王勃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1) :52-58
[8]   活性炭纤维吸附废水中对硝基苯酚及其脱附研究 [J].
唐登勇 ;
郑正 ;
苏东辉 ;
顾春晖 ;
周培国 ;
林岿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01) :98-101
[9]   超声波对活性炭吸附苯酚相平衡的影响 [J].
奚红霞 ;
李忠 ;
谢兰英 .
化学工程, 2001, (05) :10-13+65
[10]   我国部分矿区煤的水润湿性研究 [J].
傅贵 ;
秦凤华 ;
阎保金 .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6) :6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