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

被引:32
作者
王铭铭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民族志; 民族学; 国族; 人文关系; 己/它; 世界; 哲学;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5.03.019
中图分类号
C9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的发明,与欧洲国族观念有着既相合又相离的两可关系。就多数经典民族志呈现的面貌看,尽管有将民族志视作"民族研究"的基本方法者,但民族志研究单元一般超脱于"民族",其描绘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是"ethnos(民族)"的真正含义,指与近代西方"个人"不同的其他"人的观念"。在民族志中,"人"是内在差异化、人格外在化、非个人的多元复合场所,其属性不可单独以"世间性"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的"人",是含有人、神、物诸存在者之间的关系的存在者。"人"的这些内容,曾被界定为"文化"的诸"因子"或"方面",而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文化"最好被理解为人文关系的总体状态。人文关系,是"己"与广义的"它"之间的关系,是"世内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分布在大小不一的社会共同体中,即使我们观察的是一个范围狭小的村庄,这些关系依然可以得到清楚的表现。对民族志书写者而言,所有地方,都是"世界性的",在人文关系的"世界"中,"己"与"它"的关联性被分解为几类关系及其认知,但其本来面目是浑然一体的。它"因地制宜",形成人中心、神中心、物中心的形貌,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等级与互惠的复合性意义上,却普遍一致,从而使场景远离"我者"的民族志,总是关乎于"己"——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包括"民族",但不等于它。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4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莫斯民族学的“社会论” [J].
王铭铭 .
西北民族研究, 2013, (03) :117-122
[2]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M].(法) 莫斯 (Mauss;M.) ;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M].王铭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演讲与论文集.[M].(德) 海德格尔 (Heidegger;M.) ;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  
溪村家族.[M].王铭铭; 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6]  
论个体主义.[M].(法)路易·迪蒙(LouisDumont)著;谷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社会学与人类学.[M].(法)马塞尔·毛斯(MarcelMauss)著;佘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  
尼加拉.[M].(美)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著;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吴文藻著;.民族出版社.1990,
[10]  
乡土中国.[M].费孝通 著.三联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