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涡背景下MCS的统计分析

被引:16
作者
王磊 [1 ]
谌芸 [2 ]
张仙 [3 ]
曾波 [4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 国家气象中心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 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冷涡; MCS; 统计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文章首先给出冷涡的定义,根据冷涡的定义识别出冷涡,2005—2011年4—9月7年共识别出60个冷涡,主要形成在蒙古和我国的东北地区。然后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标准按尺度大小将MCS分类为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又按MCS的形状将MαCS分类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CS),MβCS分类为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和p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βECS)。利用FY-2C(2005—2009年)和FY-2E(2010—2011年)的TBB资料对60个冷涡背景下的MCS进行识别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60个冷涡过程识别出61个MCS,MCS通常产生在我国东北和华北.MCC和PECS生成较分散;MβCC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MβECS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2)6月生成的MCS最多,有16个,9月最少。MCS大多形成于当地的下午和晚上,此时对流发展旺盛,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到了夜间MCS发展成熟,至凌晨一日出时分消散。(3)冷涡背景下的MCS的移动路径多数是从西向东偏北的,其生成后主要向东移动,这和我国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冷涡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移动方向。位于冷涡东侧且距离冷涡中心距离较近的MCS有向东偏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位于冷涡南侧且距离中心较远的MCS有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的趋势。(4)冷涡背景下的MCS主要产生在冷涡的发展阶段,成熟和消散阶段相对较少。(5)冷涡背景下的MCS主要形成在冷涡的东南部.西南部也有一小部分。(6)MβCS系统发展较MαCS系统快,持续的时间也较MαCS短。
引用
收藏
页码:1385 / 13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一次华北飑线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与对流发展机制研究 [J].
陈涛 ;
代刊 ;
张芳华 .
气象, 2013, 39 (08) :945-954
[2]   一次冷涡背景下强对流不稳定条件的成因分析 [J].
李云静 ;
张建春 ;
王捷纯 ;
方纯纯 .
气象, 2013, 39 (02) :210-217
[3]   华北冷涡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基本特征分析 [J].
郁珍艳 ;
何立富 ;
范广洲 ;
李泽椿 ;
苏永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 (01) :89-94
[4]   东北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J].
袁美英 ;
李泽椿 ;
张小玲 .
气象学报, 2010, 68 (01) :125-136
[5]   长生命史冷涡影响下持续对流性天气的环境条件 [J].
易笑园 ;
李泽椿 ;
李云 ;
朱磊磊 ;
于莉莉 ;
余文韬 .
气象, 2010, 36 (01) :17-25
[6]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J].
陈力强 ;
陈受钧 ;
周小珊 ;
潘向党 .
气象学报, 2005, (02) :173-183
[7]   青藏高原东南部MCC的地域特点分析 [J].
杨本湘 ;
陶祖钰 .
气象学报, 2005, (02) :236-242
[8]   1993~1996黄海及其周边地区MαCS的普查分析 [J].
郑永光 ;
朱佩君 ;
陈敏 ;
白洁 ;
王立琨 ;
李亚萍 ;
魏雪 ;
陶祖钰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66-72
[9]   黄海及周边地区α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境条件 [J].
郑永光 ;
陶祖钰 ;
王洪庆 ;
Lee Dong-Kyou ;
Wee Tae-Kwon ;
OH Jae-Ho .
气象学报, 2002, (05) :613-619
[10]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 [J].
姜学恭 ;
孙永刚 ;
沈建国 .
气象, 2001, (01)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