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中心与区域共生的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15
作者
朱俊成 [1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城市能级; 经济关联; 城市流强度; 多中心共生; 协调发展; 长三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多中心城市经济族群式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与财富积累与增长中心。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经济板块间的联系与关联性越来越明显。长三角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城市经济多中心化与模块化成为其重要表现载体,如何实现多中心的互动、关联与协调发展成为长三角未来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长三角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多中心共生作为多中心间新的关联形式,有利于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模式。利用城市经济能级、城市经济关联、城市流强度与城市外向功能指数等对长三角16个城市进行定量比较,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经济运行态势,并在诊断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多中心协同共生、创新发展与集群式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等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50 / 15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定量测度与对策分析 [J].
车冰清 ;
朱传耿 ;
杜艳 ;
沈正平 .
城市, 2009, (07) :41-45
[2]   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方向研究 [J].
崔和瑞 .
技术经济, 2008, (10) :32-36
[3]   绵阳市与区域关联度测算的理论与方法 [J].
彭兴芝 ;
王青 ;
李虎杰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 (03) :100-102+118
[4]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J].
刘承良 ;
余瑞林 ;
熊剑平 ;
朱俊林 ;
张红 .
地理研究, 2007, (01) :197-209
[5]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J].
赵全超 ;
汪波 ;
王举颖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2) :28-32
[6]   中国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驱动力分析 [J].
石敏俊 ;
金凤君 ;
李娜 ;
赵曌 ;
金少胜 .
地理学报, 2006, (06) :593-603
[7]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J].
苗长虹 ;
王海江 .
地理研究, 2006, (02) :222-232
[8]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及其核心圈建设 [J].
秦尊文 .
系统工程, 2005, (12) :91-94
[9]   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 [J].
郑国 ;
赵群毅 ;
不详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4, (05) :51-54+96
[10]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 [J].
陈彦光 ;
刘继生 .
地理研究, 2002, (06) :74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