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代生物天然气藏的基本形成模式

被引:2
作者
周荔青
刘池阳
不详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2] 西北大学地质系 陕西西安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
[3] 江苏南京
[4] 陕西西安
关键词
生物气藏; 形成模式; 新生代;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受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分区及古地理、古气候分区的控制,我国新生代盆地发育 5 种生物气藏的基本形成模式。第一类是西北部山间大型走滑挤压坳陷盆地的高原、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干旱气候下的内陆咸化湖、盐湖生物天然气藏;第二类为西南部山间超小型走滑拉分裂陷盆地的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下的内陆微咸水、淡水湖成因的生物天然气藏;第三类为东南沿海亚热带区平原、河口湾相、大型三角洲相区的第四系生物天然气藏;第四类为东部走滑拉张裂陷盆地的混合成因生物天然气藏;第五类为南海准被动大陆边缘上第三系—第四系亚热带、热带贫营养滨浅海生物成因天然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陆良盆地上第三系未熟烃源岩特征及生物气成因分析 [J].
罗槐章 .
天然气工业, 1999, (05) :21-26
[2]   云南保山盆地烃源岩及其天然气生成特征 [J].
刘树根 ;
戴苏兰 ;
赵永胜 ;
宋振亚 ;
高芳珍 ;
吴世林 ;
牟凤荣 ;
赵泽江 .
天然气工业, 1998, (01) :32-38+7
[3]   控制生物气富集成藏的基本地质因素 [J].
关德师 .
天然气工业, 1997, (05) :16-20+2
[4]   生物气的生成演化模式和初次运移特征 [J].
李明宅,张洪年,郜建军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5, (02) :147-155+137
[5]   具有广阔勘探前景的一种新型浅层天然气───油层、煤层厌氧菌解再生生物气 [J].
李赞豪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4, (03) :220-229
[6]   关于生物气研究中几个理论及方法问题的研究 [J].
陈英,戴金星,戚厚发 .
石油实验地质, 1994, (03) :209-219
[7]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源岩地化特征与生物气前景 [J].
周翥虹 ;
周瑞年 ;
管志强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 (02) :30-36+120
[8]   浙江省油气地质与第四系浅层天然气勘探开发 [J].
张文昭 ;
张湘宁 .
天然气工业, 1993, (03) :1-6
[9]   生物气模拟生成实验及地层中生物气生成量之估算 [J].
陆伟文 ;
海秀珍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1, (01) :65-76
[10]   孤岛浅层气藏的盖层评价与成因机制 [J].
李学田 ;
戴贤忠 ;
张文达 ;
肖无然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0, (03) :30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