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正式与非正式的界限——当代组织社会学对组织的理解

被引:11
作者
翁定军
机构
[1]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组织社会学; 领域; 组织理论; 行动者;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04.02.005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正> 众所周知,理想类型是韦伯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韦伯从理想类型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组织的重要特征——科层制:组织是具有明确目标、明确分工的阶层等级体制,开创了正式组织研究的先河;稍后的人群关系论创始者梅约在其著名的霍桑研究中注意到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发现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无形的、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由此在组织的研究史上形成了两条平行发展的研究线索:一是从正式关系的角度去研究组织结构,把组织看成是由一系列的部门和职位组成的清晰结构,由一系列的规章条例协调部门之间和职位之间的关系,组织的边界是封闭的、明确的,组织内强调命令与服从,一切照章办事,其含义等同于科层组织;另一是从共同观点、爱好、情感等非正式关系的角度去研究集体行动,认为集体行动是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它自发形成,没有正式的结构,没有等级,边界模糊不清,它对人的行为影响有时比正式组织还大。前者重视的是人们的理性逻辑,后者重视的是人们的情感逻辑(Friedberg,1997:2)。它们具有不同的理论框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的好像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一类是按一定意志建立起来的正式组织或正式结构,另一类是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科层现象.[M].(法)米歇尔·克罗齐埃(MichelCrozier)著;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李友梅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