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原油碳硫同位素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17
作者
郑冰 [1 ]
高仁祥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硫同位素; 原油; 油源;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以碳、硫同位素在石油生成演化过程中的分馏作用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原油、油源对比进行了探讨。原油的δ13C继承了生物母质的δ13C值,海相原油的δ13C小于-32‰或大于-24‰,陆相原油的δ13C为-32‰-24‰。原油中有机硫来源于源岩中的硫酸盐,温度高于成熟原油(80~120℃)的δ34S与油源岩中硫酸盐的δ34S接近,但原油δ34S似要比相应的硫酸盐δ34S轻3‰4‰。根据碳、硫同位素特征和原油其它物理化学特性可以将塔里木盆地原油分为4种。第1种为寒武—奥陶纪原油,其δ34S为21‰26‰,δ13C小于-32‰,为典型的海相原油,并可细分为寒武纪原油(δ34S在24‰26‰)和奥陶纪原油(δ34S为21‰22‰)。第2种为石炭—二叠纪原油,其δ34S为5‰7‰,δ13C小于-32‰,亦为海相原油,如沙3井原油,但母质类型较差。第3种为三叠—侏罗纪原油,δ34S在10‰14‰,δ13C在-26‰左右,为典型的陆相原油。第4种则是前3种原油的混合相原油,δ34S介于海相原油与陆相原油之间,-C—O和C—P两种海相原油混合,其物理化学性质仍为海相原油特征,而-C—O与T—J原油混合则具有混合相原油的性质,没有发现C—P原油与T—J原油的混合油。
引用
收藏
页码:281 / 28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21世纪初中国石油地质理论问题与陆上油气勘探战略[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贾承造著, 2005
[2]   塔里木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J].
康玉柱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1) :25-27
[3]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研究 [J].
李铁军 ;
罗晓容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5, (01) :39-43
[4]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与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 金之钧,王清晨.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5]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及勘探方向 [J].
黄第藩 ;
赵孟军 ;
张水昌 .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03) :15-18+94-95
[6]   塔里木盆地古潜山油气田 [J].
康玉柱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5) :45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