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上)

被引:12
作者
林安梧
欧阳康
邓晓芒
郭齐勇
机构
[1]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2] 华中科技大学
[3]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4]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中国台北
[5] 湖北武汉430074
[6] 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话; 互动; 本质主义; 自由意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6 [现代哲学(1919年~)];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6
页数:10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