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中医医院4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初步分析

被引:16
作者
刘红旭 [1 ]
雷燕 [2 ]
王硕仁 [3 ]
尚菊菊 [1 ]
房玉涛 [4 ]
金玫 [1 ]
霍艳明 [5 ]
鲁卫星 [3 ]
高改地 [4 ]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
[2]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处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4]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
[5]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血管科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现状; 中医医院; 流行病学调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2.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为提高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水平而首次在国内进行中医医院AMI治疗情况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统一调查表,选择北京地区5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400例AMI患者,对其发病特点、再灌注和中西药物治疗及病死率进行调查,以《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为评价依据对住院治疗状况进行分析。结果400例AMI患者平均年龄(66.62±11.91)岁,男女比例为1.58∶1。中医辨证标实证中血瘀证372例(93%),所占比例最多,痰阻者212例(53%);本虚证中以气虚最多见,占本虚证的59.25%,其次为阴虚占27.25%。总病死率为13.31%。与文献资料比,中医医院住院患者年龄大、女性比例相对大、伴随疾病多、合并证多、病情重、病死率高。静脉溶栓病例占全部观察病例数的23.50%,总再灌注率24.5%;硝酸酯类药使用率95.5%,肝素89.5%,阿司匹林83.29%,β受体阻滞剂63.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65.8%,调脂药33.0%。静脉中药治疗中活血化瘀类品种和使用例数略多于补气类药物,中药煎剂中活血药多于化痰、补气药物。结论中医医院AMI患者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以血瘀、痰阻、气虚、阴虚证为主。治疗情况在遵循《指南》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中药活血药具有重要的治疗地位。采用综合的治疗手段,包括再灌注治疗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等,进一步降低中医医院治疗AMI的病死率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引用
收藏
页码:488 / 49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北京地区12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状况调查 [J].
王硕仁 ;
刘红旭 ;
赵冬 ;
雷燕 ;
王薇 ;
尚菊菊 ;
房玉涛 ;
史载祥 ;
黄毅 ;
李清朗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11) :991-995
[2]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J].
高润霖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12) :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