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N15标记法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固定与损失规律及氮肥增效剂效果的研究

被引:11
作者
聂光明
机构
[1] 西南农学院同位素利用研究室
关键词
小麦; 紫色土; 麦类作物; 岩成土; 吸收利用; 氮肥增效剂; 硝化抑制剂; 标记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一) 几年来应用N15标记法对重庆紫色土中氮肥的吸收利用固定与淋溶滲漏损失规律进行了研究,供试土壤为细沙壤紫色土,有机质1.12—1.25%,全氮0.08%。施肥水平为每亩纯氮20斤。作物为小麦(红矮一号)。(二) N15示踪研究表明,重庆紫色土上小麦一生中吸收的氮素,只有30%左右来自肥料,而70%左右来自土壤。这说明提高土壤本身肥力对作物氮素营养的重要性。应当重视用地与养地结合,大力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积极建设稳、足、适供应作物养分的基本农田,达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目的。不能长期地单纯依靠增施化肥来达到增产的目的。必须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壤肥力。(三) 紫色土对氮肥的固定率较高,尿素和碳铵分别为31.7%和25.6%。因此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活化土壤中的氮素,使被土壤固定的氮素不断矿化供给后季作物吸收利用,从而发挥肥料“后效”作用,提高氮肥总的利用率。(四) N15示踪研究表明,氮化肥在紫色上中淋溶渗漏等损失较多,总的损失率(不包括土壤固定)尿素和碳酸氢铵分别为43.3%和53.4%。试验结果还表明,紫色土中氮肥损失,主要的途径不是淋溶渗漏流失,而是以气态向大气层逸散。这说明氮肥损失的途径可能与降雨量、土壤的性质等密切相关,并不是任何情况下淋溶渗漏都是主要损失途径,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五) N15示踪研究表明,紫色土中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3%左右,加上被土壤固定的肥料氮,也才47%—57%左右,说明必须加强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层施肥法可以把小麦对碳酸氢铵的利用率提高到与尿素利用率相近的水平。(六) 在重庆紫色土上种植小麦对ATC、ASU、CP三聚甲义苯胺、二甲基吡唑等五种氮肥增效剂加入尿素和碳酸氢铵使用的结果表明,增效剂对作物吸收氮肥、土壤氮、土壤固定氮肥量的影响是一致的,并且各种增效剂的效果差异极大。ATC使小麦对氮肥的吸收量增加6.3—12.6%,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增加9%以上,土壤对氮肥的固定量增加7.6—15.5%,氮肥损失量较对照减少14%以上,小麦增产9.1—12.1%,建议在生产上试用ATC,以进一步鉴定大田使用效果。CP则对小麦有药害作用,氮素的吸收量显著减少,减产20%以上。ASU等三种增效剂则效果不明显或不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0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