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长8、长6天然裂缝差异性研究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杨克文 [1 ,2 ]
史成恩 [2 ]
万晓龙 [3 ]
李书恒 [3 ]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田开发处
[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8储层; 长6储层; 天然裂缝的差异性; 人工压裂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成像测井以及压裂施工曲线等资料的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长8、长6特低渗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差异较大,裂缝分布规律性明显.西南物源储层天然裂缝没有东北物源和湖盆中心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结合微地震监测资料,研究了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对压裂缝控制作用,在天然裂缝发育区,由于人工压裂缝可能沿天然裂缝延伸,形成较大的有效渗流面积,因此,油田开发井网部署不仅要研究最大主应力方向,而且还要研究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天然裂缝发育区适当放大井排距下仍能建立有效压力驱替系统,提高单井控制储量,降低水淹风险,这对指导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1+119 +11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现状 [J].
刘百红 ;
秦绪英 ;
郑四连 ;
杨强 .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 (05) :31-35+9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天然裂缝形成机理浅析 [J].
邢振辉 ;
程林松 ;
周新桂 ;
康毅力 ;
张林炎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1) :33-42
[3]   微地震波裂缝监测技术在油田裂缝研究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J].
李民河 ;
廖健德 ;
赵增义 ;
李震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3) :16-18+81
[4]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 [J].
曾联波 .
地质科学, 2004, (01) :11-17
[5]   储层微裂缝预测技术 [J].
梁兵 ;
王焕弟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 (04) :400-404+462
[6]   陕甘宁盆地储层裂缝特征及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分析 [J].
张莉 .
地质科技情报, 2003, (02) :21-24
[7]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与油气渗流规律研究现状和进展 [J].
周新桂 ;
操成杰 ;
袁嘉音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3) :398-404
[8]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 [J].
周新桂 ;
邓宏文 ;
操成杰 ;
袁嘉音 ;
毛晓长 ;
肖玉茹 .
地球学报, 2003, (02) :175-180
[9]   特低渗透储层微缝特征及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 [J].
孙庆和 ;
何玺 ;
李长禄 .
石油学报, 2000, (04) :52-57+122
[10]   储层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关系分析 [J].
李玉喜 ;
肖淑梅 .
特种油气藏, 2000, (03) :26-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