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贫困叙事

被引:3
作者
阎浩然 [1 ]
阎浩岗 [2 ]
机构
[1] 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 河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茅盾小说; 乡村贫困叙事; 美学追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新体小说];
学科分类号
050106 ;
摘要
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农业危机和乡村急剧贫困化,茅盾小说与同时期其他作家包括左翼作家的描述有诸多不同之处:它以国际、国内全局视野来认识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不仅仅归咎于土地制度,也不仅仅归咎于地主的个人品德。他认为农业破产、农民贫困化只是近年之事,因而并非封建土地制度的直接结果,外国资本的入侵才是其主因。在茅盾笔下,地主不等于恶霸,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未必截然对立,地主、富农和小商人同样是农业危机的受害者。这些叙事特点源自茅盾独特的小说美学追求:与其他左翼作家追求直接宣传鼓动效果不同,茅盾更将小说创作看作一项探求真理、追寻社会现实背后潜在规律,最后以"精进和圆熟"的"艺术手腕"予以表达的过程,看作一种"求真"活动。他既强调理性认识,也倚重感性经验。茅盾不同于其他左翼作家的创作方法,还表现在他其他小说的叙事聚焦选择上。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剑桥中华民国史.[M].(美)费正清;(美)费维恺编;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 [2] 茅盾全集.[M].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 [3] 茅盾全集.[M].茅盾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 [4] 阳翰笙选集.[M].阳翰笙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 [5] 王统照文集.[M].王统照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