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

被引:84
作者
魏建子 [1 ]
沈雪勇 [1 ]
丁光宏 [2 ]
赵玲 [1 ]
机构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 复旦大学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关键词
间接灸; 热;
D O I
10.13703/j.0255-2930.2007.05.028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物理学知识,分析了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隔物灸主要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完成从间隔药物到穴位皮肤的传热过程,而穴位皮肤到深部组织和其他部位的热传递则主要通过生物传热效应完成。结合生物传热有关理论对隔物灸穴位后的生物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对揭示隔物灸临床机理十分有益。除温热效应外,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391 / 39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特定波段红外灸对放化疗肿瘤患者升白细胞作用观察 [J].
沈雪勇 ;
费伦 ;
吴耀持 ;
林玉英 ;
丁光宏 ;
赵玲 ;
魏建子 .
上海针灸杂志, 2005, (04) :1-3
[2]   红外热像图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 [J].
高东宸 ;
张栋 ;
侯玉萍 .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4, (04) :219-221
[3]   传统灸法的现代技术创新 [J].
费伦 ;
胡颖 ;
郭祖荣 ;
沈卫东 .
上海针灸杂志, 2004, (11) :46-47
[4]   艾灸的热辐射光谱特性研究 [J].
洪文学 ;
蔡建红 ;
景军 .
应用光学, 2004, (04) :1-3+44
[5]   红外热像技术在糖尿病方面的应用研究 [J].
张丽华 ;
江国泰 ;
刘海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02) :115-117
[6]   红外热像测温中真实温度的计算 [J].
于波 ;
季玉茹 ;
金光熙 .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4, (01) :89-91
[7]   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 [J].
邓海平 ;
沈雪勇 ;
丁光宏 .
中国针灸, 2004, (02) :33-35
[8]   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 [J].
张栋 .
中国针灸, 2004, (01) :38-43
[9]   传统中医艾灸疗法的热辐射光谱特性的研究 [J].
洪文学 ;
蔡建红 ;
景军 ;
李成伟 .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3, (04) :27-30
[10]   隔物灸的近红外光谱辐射特性测定 [J].
杨华元 ;
肖元春 ;
刘堂义 ;
顾训杰 ;
夏锦杉 .
上海针灸杂志, 2003, (09)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