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未遂理论的流变及其启示

被引:8
作者
张志钢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未遂论; 印象理论; 意思刑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51.6 []; DD91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未遂论是不法论的核心内容,在未遂理论中向来存在着主、客观未遂论之争,这使得未遂理论成为刑法总论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德国主、客观未遂论在经历数百年的拉锯战之后,目前居于通说的是混合了主、客观未遂论的折中说——"印象理论"。"印象理论"既是与德国现行刑法最为契合的解释方案,也是德国刑法理论、立法与司法实践互动与妥协的范例。中国刑法中的未遂理论,应当从我国刑法尤其是总则中有关未遂犯和预备犯的规定出发,认真对待现行刑法和司法实践,而不是在泛意思刑法支配下非理性地盲从他国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80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2]  
刑法学.[M].张明楷; 著.法律出版社.2011,
[3]  
刑事法评论.[M].陈兴良;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M].(德) 罗克辛;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德国刑法教科书.[M].(德) 李斯特; 著.法律出版社.2006,
[6]  
德国刑法教科书.[M].(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Hans-HeinrichJescheck);(德)托马斯·魏根特(ThomasWeigend)著;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7]  
刑事法评论.[M].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  
....,
[10]   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 [J].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2011, 23 (06) :1237-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