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

被引:32
作者
张小军
木合塔尔·阿皮孜
机构
[1]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民族志; 文化志; 文化的真实; 互主体性; 文化的经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族志"这一中译名词及这一概念的理论反思,指出了"民族志"译法在学理上的不足,主张以"文化志"的译名取而代之。同时,反思了以往民族志研究方法论上的"文化"缺失,即缺乏对"文化"之"信息"本质的理解。这种缺失致使当今民族志在面对后现代理论的挑战中表现乏力甚至失语。本文从回归文化志,文化的真实与歧义性,互主体性与"文化的经验"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强调了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通过深入的田野工作和"互经验文化志"研究,能够不断揭示和呈现人类基于"互经验"之上的"文化的真实"。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7+124 +1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波粒二象性”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 [J].
张小军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 (02) :66-77
[2]  
文化的解释[M]. 译林出版社 ,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著, 1999
[3]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M]. 三联书店 , (美)乔治·E.马尔库斯(GeorgeE.Marcus), 1998
[4]  
文化的变异[M]. 辽宁人民出版社 , 杜杉杉译, 1988
[5]  
民族学概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杨堃 著, 1984
[6]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2 Joan W Scott.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