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武夷山早古生代构造事件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研究

被引:56
作者
舒良树
卢华复
贾东
夏菲
福赫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国家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
[3] 南京
[4] 法国奥尔良大学地球科学系!
[5] 奥尔良
[6] 法国
关键词
40Ar/39Ar同位素年龄; 早古生代末期构造热事件; 华南武夷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华南武夷山地区广泛发育一套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系,其新生矿物白云母非常普遍.对武夷山南麓政和县蝴碟街大理岩和北麓弋阳县慈竹片麻状花岗岩中的动力变质矿物白云母进行40Ar/39Ar法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391±3Ma和421±8Ma的坪年龄值,以及385±5Ma和422±6Ma的等时线年龄值,时代相当于志留纪末到泥盆纪初.结合地质证据,认为武夷山地区存在过一期早古生代沉积作用和早古生代末期的构造热事件.至少有一期的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和糜棱岩化作用是该构造事件所导致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闽北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杨树锋,陈汉林,武光海,董传万 .
地质科学, 1995, (02) :105-116
[2]  
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M]. 冶金工业出版社 , 李继亮主编, 1993
[3]  
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继亮主编, 1992
[4]  
福建省区域地质志[M]. 地质出版社 , 福建省地质矿产局 编, 1985
[5]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 科学出版社 , 黄汲清指导, 1980
[6]  
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与成矿 .2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 科学出版社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