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23
作者
李辉
傅建明
顾旭东
李岩
时美芳
吴彩虹
机构
[1]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心理干预; 脑卒中; 抑郁; 运动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训练10~20 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入选时及治疗2,4,8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2组患者抑郁程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入选时及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HAMD、FMA评分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10.43±5.66)分]、FMA评分[(23.64±4.52)分]、FAC分级及对照组HAMD评分[(14.57±5.82)分]、FMA评分[(20.45±5.12)分]、FAC分级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6.54±5.04)分]、FMA评分[(27.82±4.56)分]及FAC分级较治疗4周时及对照组进一步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8周时上述指标与治疗4周时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30 / 63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顾旭东
    吴华
    李建华
    许志生
    姚云海
    李岩
    李辉
    傅建明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06)
  • [2] 心理干预联合电针及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徐芝灵
    李家亮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01)
  • [3] 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时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章迎春
    刘娜
    张力三
    耿昱
    胡兴越
    陈炜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08)
  • [4] 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预防作用
    王素祥
    杨艳琴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 (04)
  • [5] 机器人辅助神经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毕胜
    季林红
    纪树荣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2) : 52 - 53
  • [6] 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赵先伟
    唐新辉
    高睿詟
    赵萍
    亓伟
    杜怡峰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05) : 52 - 53
  • [7] 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心理康复的疗效观察
    李韵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04) : 51 - 52
  • [9] 脑卒中后抑郁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王金桥
    叶祥明
    李厥宝
    刘晓林
    田亮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05) : 361 - 364
  • [10] 神经心理量表检测指南[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许贤豪,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