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亲本明恢63对纹枯病水平抗性的QTL定位

被引:33
作者
韩月澎
邢永忠
陈宗祥
顾世梁
潘学彪
陈秀兰
张启发
机构
[1] 扬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扬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扬州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武汉,扬州,扬州,扬州,扬州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水稻(OryzasativeL.); 重组自交系; 纹枯病抗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病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利用 2 4 0份源于组合珍汕 97 明恢 6 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F1 1 、F1 2 ) ,连续两年进行 2重复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 ,运用改进的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调查其纹枯病病级 ,结合该组合F9群体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运用区间作图法对抗纹枯病QTLs进行了定位。两年在第 5染色体的相邻区间C6 2 4~C2 4 6 (1999年 )和C2 4 6~RM2 6(2 0 0 0年 )上各检测到一个抗纹枯病QTL ,两者一个LOD值置信区间存在较大的重叠 ,而且LOD峰值位点很接近 ,推测它们可能是同一个QTL。两年在第 9染色体上均检测到一个QTL ,分别位于C4 72~R2 6 38(1999年 )和RM2 5 7~RM2 4 2 (2 0 0 0年 )区间上 ,两区间相距 9.8cM。两年检测到的所有抗纹枯病QTLs均来自明恢 6 3。
引用
收藏
页码:622 / 6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谷粒外观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 [J].
邢永忠 ;
谈移芳 ;
徐才国 ;
华金平 ;
孙新立 .
植物学报, 2001, (08) :840-845
[2]   水稻穗部性状的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J].
邢永忠 ;
徐才国 ;
华金平 ;
谈移芳 .
遗传学报, 2001, (05) :439-446
[3]   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对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影响 [J].
潘学彪 ;
陈宗祥 ;
徐敬友 ;
童蕴慧 ;
王子斌 ;
潘兴元 .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7, (03) :28-33
[4]  
水稻纹枯病及其防治.[M].彭绍求等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in two rice cultivars (<Emphasis Type="Italic">Oryza sativa </Emphasis>L.).[J].J. H. Zou;X. B. Pan;Z. X. Chen;J. Y. Xu;J. F. Lu;W. X. Zhai;L. H. Zhu.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0, 4
[6]  
Tagging maj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in a rice variety; Jasmine 85.[J].Xuebiao Pan;Junhuang Zou;Zongxiang Chen;Jufei Lu;Hengxiu Yu;Haitao Li;Zibin Wang;Xingyuan Pan;M. C. Rush;Lihuang Zhu.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 19
[7]   Comparative mapping of QTLs for agronomic traits of rice across environments using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J].
Lu, C ;
Shen, L ;
Tan, Z ;
Xu, Y ;
He, P ;
Chen, Y ;
Zhu, L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6, 93 (08) :1211-1217
[8]   CHARACTERIZ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IN CULTIVATED RICE CONTRIBUTING TO FIELD-RESISTANCE TO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SOLANI) [J].
LI, ZK ;
PINSON, SRM ;
MARCHETTI, MA ;
STANSEL, JW ;
PARK, WD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5, 91 (02) :38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