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5 条
小麦穗籽粒数、单粒重及单粒蛋白质含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
被引:40
作者:
潘洁
姜东
曹卫星
孙传范
机构:
[1] 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小麦;
小穗位;
粒位;
粒重;
蛋白质含量;
空间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系统分析2个品种与2个施氮水平的试验资料,确立了小麦穗籽粒数、单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小穗位结实籽粒数、小穗重,不同粒位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分布。2个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多粒型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每小穗结实粒数、单粒粒重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显著大于少粒型品种,高氮处理缩小了品种间的这种差异。不同粒位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因小穗结实粒数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实2粒的小穗上,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均表现为第1粒位大于第2粒位;位于基部的3粒小穗上,第2粒位的粒重大于第1粒位,而第1粒位的粒重又大于第3粒位,位于上部的3粒小穗上,则表现为第1粒位的粒重大于或等于第2粒位,第3粒位的粒重最小,结实3粒小穗的单粒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第2粒位大于第1粒位,而第1粒位又大于第3粒位;结实4粒、5粒的小穗上不同粒位粒重均表现为第2粒位大于第1粒位,第1粒位大于第3粒位,而第3粒位又大于第4粒位,第5粒位的粒重最小,单粒蛋白质含量则表现为随粒位升高逐渐降低。表明第2粒位籽粒发育的变异性是决定不同条件下籽粒结实与物质积累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31 / 437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