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四川西部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被引:13
作者:
陶家凤
沈言章
秦家忠
刘正珊
江楚平
机构:
[1] 四川农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分生抱子;
小麦白粉病;
小麦病害;
侵染;
麦苗;
小麦白粉菌;
四川西部;
生物学特性;
病原菌;
D O I:
10.13343/j.cnki.wsxb.1976.04.008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在16—18℃,用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 Em.Marchal)的分生孢子接种感病的小麦品种,病菌约在12小时侵入,24小时开始形成初生吸器,48小时在小麦体外形成菌丝,第3天产生次生吸器,第5天产生分生孢子。侵入过程各阶段的发展较一致。气温在4—8℃条件下,病害潜育期为16—17天,在6—10℃时为12—14天,而在12—18℃时则为4—5天。 2.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1—17℃,温度达3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虽然在相对湿度为零时也有萌发,以饱和湿度最适,水滴则有减少萌发的影响。在春季,分生孢子的侵染力只能维持3—4天。 3.分生孢子由风传播。降水对孢子生成及传播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每天以12:00—16:00采集的孢子数量最多。 4.有病麦草上越夏的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直接侵染大田早播麦苗或先侵染自生亩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大田麦苗。这是本地病菌越夏和初侵染的主要方式。 5.在常发病害的冬麦区,冬季和早春季气温偏高,雨量及雨日少,是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有利气候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318 / 327+344
+344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