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

被引:25
作者
马建英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制度压力; 利益认知; 国内结构; 气候治理;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制度压力、利益认知和国内结构三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通过对中国国内的认知变化、制度改革、立法支持和政策实践等四个层面的发展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后作者认为,随着中国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动不断加深,中国对气候变化治理的认知趋向于积极,并且建立了一系列与国际气候制度相对接的国内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规章,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试点工作。上述层面的变化说明,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内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合作者。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121+159 +159
页数:3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国际规范的国内化:国内结构的影响及传播机制 [J].
林民旺 ;
朱立群 .
当代亚太, 2011, (01) :136-160+135
[2]   中国与G77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分歧 [J].
严双伍 ;
肖兰兰 .
现代国际关系, 2010, (04) :21-26
[3]   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 [J].
李志永 ;
张月英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0, (02) :6-11+16
[4]   国际气候政治的中国困境——一种微观层次的梳理 [J].
张磊 .
教学与研究, 2010, (02) :68-74
[6]   全球气候外交的兴起 [J].
马建英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9, 26 (06) :30-45
[7]   气候变化正在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 [J].
张海滨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9, 26 (06) :5-12
[8]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演进逻辑 [J].
李巍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 (10) :68-80+5
[9]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状分析附视频 [J].
康晓琴 ;
刘振宏 ;
徐淑媛 .
中外能源, 2009, (08) :22-26
[10]   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误区与选择 [J].
潘家华 .
中国能源, 2009, 31 (07)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