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的经典化和辋川模式的建立

被引:9
作者
袁晓薇
机构
[1]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辋川集; 接受史; 辋川文化; 辋川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7.22 [诗歌];
学科分类号
0501 ;
摘要
后人对《辋川集》的接受不仅是诗歌艺术的论析和诗歌意蕴的阐释,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一种精神境界和人格范型的认同与向往。历代文人围绕辋川别业的吟咏感慨和心慕手追塑造了具有原型意义的"辋川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经典园林的构建模式、文人雅集酬唱的吟游方式、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以及调理性情、回避矛盾的人格精神。较之陶渊明的"桃源","辋川模式"对士人有更大的现实吸引力。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全宋文[M]. 安徽教育出版社 , 曾枣庄,刘琳主编, 2006
[2]  
宋集珍本丛刊[M]. 线装书局 , 四川大学古籍所, 2004
[3]  
元好问全集[M]. 山西古籍出版社[(金)元好问著], 2004
[4]  
欧阳修全集[M]. 中华书局[(北宋)欧阳修著], 2001
[5]  
淮海集笺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 秦观, 2000
[6]  
全辽金诗[M]. 山西古籍出版社 , 阎凤梧,康金声主编, 1999
[7]  
王维集校注[M]. 中华书局 , (唐)王维撰, 1997
[8]  
明诗话全编[M].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吴文治主编, 1997
[9]  
朱熹集[M]. 四川教育出版社 , (宋)朱熹著, 1996
[10]  
郡斋读书志校证[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 晁公无,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