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作为一种抗争:#MeToo运动中的情感劳动

被引:23
作者
冯剑侠
机构
[1]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性骚扰/性侵犯; #MeToo运动; 发声; 情感劳动; 情感体制;
D O 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9.10.007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C9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以女性为主体,经由社交媒体分享性别化的亲身经历而形成"发声文化",使性骚扰、性侵犯成为可见公共议题的在线话语行动,是当下对抗性别不平等权力结构的重要手段。2017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MeToo运动最为典型。然而,看似轻易的"发声",是当事人与行动者付出大量情感劳动的结果。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虚拟民族志等方法,对中国#MeToo运动中的情感管理和情感劳动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发现,行动者们对痛苦、恐惧、愤怒和团结感等情感的唤起与抑制共同维系了"发声"的抗争;在权力非对称格局下,行动者们理性地揣摩并遵循情感体制的表达规则,精心构建"发声"文本,以推动反性骚扰/性侵犯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中国#MeToo运动具有心理疗愈与社会赋权的双重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7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21]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 [J].
陈颀 ;
吴毅 .
社会, 2014, 34 (01) :75-103
[22]   一种“情境-行动分析”视角的生成:山西井村妇女的群体性抗争 [J].
卫小将 ;
姜利标 .
妇女研究论丛, 2013, (02) :102-111
[24]   游走在家园与社会之间:环境抗争中的都市女性——以G市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为例 [J].
陈晓运 ;
段然 .
开放时代, 2011, (09) :131-147
[25]   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 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 [J].
朱健刚 .
社会, 2011, 31 (03) :24-41
[26]   沙基惨案:一场革命的“情感动员” [J].
李志毓 .
粤海风, 2010, (04) :38-42
[27]   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 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 [J].
王洪伟 .
社会, 2010, 30 (02) :215-234
[28]   “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J].
董海军 .
社会, 2008, (04) :34-58+223
[29]  
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 李里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