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公共精神的流变及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重塑

被引:25
作者
凌烨丽 [1 ]
李浩昇 [2 ]
机构
[1]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农民; 公共精神; 乡村振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体性变迁给乡土中国的基层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公共精神的不同组成部分也因之经历了消散、萌生、变异和转换阶段,显现出具有时代性的新样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村庄权威缺失,公共空间的萎缩和劣化,农民自我组织化程度不足,中国农民的公共意识中出现一些问题:权利观念提升,责任观念萎缩;重视经济利益的表达,忽视政治参与;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合作意识;亲族共同体意识复苏,缺乏村庄共同体意识。结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提出从打造村庄共同体、塑造村庄权威、发展村庄组织、改进文化生活、改造传统公共性资源等方面重塑农民公共精神的构想。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4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农村文化生活与农民公共精神的生长:机理与对策 [J].
吴春梅 ;
席莹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5 (04) :90-94
[2]   村庄治理转型中农民公共精神的核心向度 [J].
吴春梅 ;
席莹 .
青海社会科学, 2014, (04) :27-33
[3]   公共治理视域下乡村公共精神的缺失与重构 [J].
王丽 .
行政论坛, 2012, 19 (04) :17-21
[4]   乡村社会的公共性与村庄治理 [J].
熊易寒 .
中国图书评论, 2010, (10) :21-25
[5]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J].
袁祖社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108-114
[6]   “公共精神”和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道德探索历程 [J].
刘京 .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06) :184-187
[7]  
治村.[M].贺雪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8]  
吾国与吾民.[M].林语堂;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9]  
抗争性政治.[M].于建嵘; 著.人民出版社.2010,
[10]  
社会公共性研究.[M].郭湛; 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