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农场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皖中地区“小大户”的案例分析

被引:32
作者
杨成林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小大户”; 农业生产方式; 农地制度; 职业农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4.1 [农场];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基于皖中地区"小大户"的案例分析,研究了中国式家庭农场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农业生产方式,"小大户"不仅实现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而且使传统农民独立出来,成为"职业农民"。"小大户"的形成是农业生产及其组织方式变革的鲜活例证,一方面,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地的流转及规模经营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方面,农地的流转及规模经营有其生成的动力,但又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这一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普遍生成。"小大户"的形成是政府(地方政府或村集体)推动和农民自发意愿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小大户"形成的根本动力是农民对经济激励的自发性反应,而政府的作用则在于如何为这一生成扫清障碍,以降低农民在其生成过程中付出的"交易成本",并减少农业的经营风险和使农业生产更具可预见性。因此,建议政府在尊重农民的自发性及意愿的前提下,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以促进中国式家庭农场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后工业的可能性.[M].(美) 布洛克; 著.商务印书馆.2010,
[2]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M].冯开文; 李军; 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3]   中国式家庭农场的动力渐成与运行机理 [J].
杨成林 ;
屈书恒 .
改革, 2013, (09) :82-89
[4]   土地职能和土地产权制度选择——中国土地产权私有化有效性质疑 [J].
杨成林 ;
何自力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10) :22-30
[5]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相关问题 [J].
赵阳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