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铜陵地区构造流体体系初探
被引:4
作者:
王训诚
[1
]
姜章平
[1
]
蒙义峰
[2
]
杨竹森
[2
]
曾普胜
[2
]
田世洪
[2
]
侯增谦
[2
]
机构:
[1]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地质队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流体体系;
海底喷流;
夕卡岩浆;
岩浆热液;
大气水循环;
安徽铜陵;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2.s1.270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铜陵地区存在着威宁期、燕山期两套构造流体体系。前者呈面型分布全区,且以矶头为中心,流体沉淀物以层纹状含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软泥为主,以中心部位发育的赤铁矿碧玉岩建造为特征,Co/Ni<1,δEu为负异常,为海底喷流体系,受地层层位控制。后者具多中心特征,以其成生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3类。超基性夕卡岩浆质流体主要沿南北向基底构造运移,Co/Ni>1,ΣREE=190×10-6~20×10-6,δEu=1.05~2.40,来源于中酸性岩浆的深渊分异。钾硅质流体与中酸性侵入岩相伴,Co/Ni>1,ΣREE=396.18×10-6~50×10-6,δEu=0.4~0.24,来源于中酸性岩浆的气体分异。大气水循环流体受接触带控制,Co/Ni<1,δEu≤0.5,来源于地层物质的淋滤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045 / 1047
页数: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