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

被引:38
作者
颜文涛 [1 ,2 ]
象伟宁 [2 ,3 ]
袁琳 [4 ,5 ]
机构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
[3]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
[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5]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区; 人类聚居; 生态智慧; 协同进化; 都江堰灌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058 [道德与环境]; TU984.2 [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世界文化遗产区的都江堰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人类聚居生态智慧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都江堰灌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水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对人类聚居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建设时期、发展时期及近现代时期四个阶段,"天府之国"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显示出顺从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四次转变;从道生万物的整体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兼利天下的社会观、以道驭术的伦理观、自发秩序的善治思想等五个方面,揭示了"天府之国"社会和自然系统和谐共存的深层生态智慧。上述生态智慧对当代城乡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实践的若干启示为: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协同关系将有助于促进人类聚居的可持续性;自然引导下的人类聚居实践能够支撑生命支持系统;应通过规划实践维持或重构健康的自然过程;融合环境管理单元和规划发展单元,形成聚居模块单元,有助于形成基于模块单元的富有活力的健康自治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引入环境伦理观,可以指导规划价值选择与规划制度革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模式应该是社会与自然系统相互协作、理性包容、适度冗余、有序增长的协同进化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城市雨洪管理实践需要生态实践智慧的引导 [J].
颜文涛 ;
王云才 ;
象伟宁 .
生态学报, 2016, 36 (16) :4926-4928
[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区协作——古代都江堰灌区水系管治的启示 [J].
袁琳 ;
袁琳 .
城市规划, 2016, 40 (08) :36-43+52
[3]   城乡规划法规与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视角下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若干思考 [J].
颜文涛 ;
萧敬豪 .
城市规划, 2015, 39 (11) :39-47
[4]   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的规划学途径——基于与传统规划技术体系融合的方法 [J].
邹锦 ;
颜文涛 ;
曹静娜 ;
叶林 .
中国园林, 2014, 30 (09) :92-95
[5]   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进展与思考 [J].
颜文涛 ;
萧敬豪 ;
胡海 ;
邹锦 .
城市规划学刊, 2012, (05) :50-59
[6]   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 [J].
颜文涛 ;
王正 ;
韩贵锋 ;
叶林 .
城市规划学刊, 2011, (03) :39-50
[7]  
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态变迁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张蓉, 2010
[8]  
Urba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state-of-the-sci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 . Jianguo Wu.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2014
[9]  
Doing real and permanent good i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wisdom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J] . Wei-Ning Xiang.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2014
[10]  
Urban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the promise and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ecology with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J] . Jack Ahern.Landscape Ecology . 20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