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政策与消除长期贫困

被引:3
作者
何晓琦
机构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贫困; 长期贫困; 减贫政策; 微观政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7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中国的反贫困战略中,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效率导向原则,也就是政府在反贫困这一公共行动仅仅定位为“扶贫开发”的微观的、局部的政策,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反贫困中起着重要作用。微观经济学在机能不健全的土地、劳动以及信用市场上的作用,以及非正式的网络和机构在应付市场失灵等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微观政策在消除长期贫困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消除长期贫困的微观政策主要包括扶贫的目标瞄准机制、卫生、教育、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小额信贷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不平衡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程度研究 [J].
李秉龙 ;
张立承 ;
曹暕 .
中国农村观察, 2003, (01) :23-30+36
[2]   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J].
赵昌文 ;
郭晓鸣 .
中国农村观察, 2000, (06) :65-71+79
[3]   对扶贫社式扶贫的思考 [J].
杜晓山 ;
李静 .
中国农村经济, 1998, (06) :46-51
[4]  
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M]. 山西经济出版社 , 李坤望著, 1998
[5]  
地区经济增长和减缓贫困[M]. 山西经济出版社 , 刘文璞,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