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71
作者
董春华 [1 ,2 ,3 ]
高菊生 [2 ,3 ]
曾希柏 [4 ]
刘强 [1 ]
徐明岗 [3 ]
文石林 [2 ,3 ]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试验站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
[4] 中国农业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有机无机肥配施; 红壤性稻田; 水稻产量; 有机碳含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双季稻增产潜力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3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促进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增加,其中,有机肥配施均衡的NPK处理促进作用最大,NPKM处理下稻谷年均产量比NPM、NKM、PKM、M和NPK分别高5.8%、10.9%、16.2%、15.9%和20.4%。2)施肥能促进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增加,其中,有机肥配施均衡的NPK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NPKM处理下所测年度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比NPM、NKM、PKM、M和NPK分别高出2.5%、3.5%、2.0%、0.6%和32.8%。3)随着试验的进行,单施有机肥对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的促进效果逐步优于单施化肥氮、磷、钾处理(NPK),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也明显优于单施化肥氮、磷、钾。红壤性稻田双季稻生产实践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值得推荐,但需均衡配施化肥氮、磷、钾。
引用
收藏
页码:336 / 34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变化特征[J]. 黄晶,高菊生,张杨珠,秦道珠,徐明岗.应用生态学报. 2013(07)
[2]   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J].
赵营 ;
王世荣 ;
郭鑫年 ;
梁锦秀 ;
吴霞 ;
周涛 ;
任福聪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2, (06) :24-28
[3]  
不同施肥措施对我国南方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及固碳持续时间的影响[J]. 朱利群,杨敏芳,徐敏轮,张武益,卞新民.应用生态学报. 2012(01)
[4]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J].
汤雷雷 ;
万开元 ;
李祖章 ;
陈防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2) :259-268
[5]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J].
侯红乾 ;
刘秀梅 ;
刘光荣 ;
李祖章 ;
刘益仁 ;
黄永兰 ;
冀建华 ;
邵彩虹 ;
王福全 .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03) :516-523
[6]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和难降解性组分的影响 [J].
陈小云 ;
郭菊花 ;
刘满强 ;
焦加国 ;
黄欠如 ;
赖涛 ;
李辉信 ;
胡锋 .
土壤学报, 2011, 48 (01) :125-131
[7]   江西进贤水田长期施肥模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J].
要文倩 ;
秦江涛 ;
张继光 ;
周睿 ;
张斌 .
土壤, 2010, 42 (03) :467-472
[8]   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 [J].
姬景红 ;
李玉影 ;
刘双全 ;
刘颖 ;
张明怡 ;
韩光 ;
史俊琴 ;
徐军生 .
大豆科学, 2009, 28 (04) :678-682
[9]  
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张小莉,孟琳,王秋君,罗佳,黄启为,徐阳春,杨兴明,沈其荣.应用生态学报. 2009(03)
[10]   麦秸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J].
徐国伟 ;
段骅 ;
王志琴 ;
刘立军 ;
杨建昌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3) :93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