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

被引:7
作者
杨春时
机构
[1] 厦门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美学; 启蒙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0.05.013
中图分类号
B83-06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010106 ;
摘要
在美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对形而上学、理性主义的反拨表现为否定审美本质(反本质主义)、建构身体美学(反意识美学)和对审美主体性的否定(取消主体)。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这三种导向有其合理性,突破了从古典美学到前期现代美学建立起来的本质主义的、意识性的、主体性的美学格局。但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走向了另一种片面和极端,使美学陷入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和非人化的深渊。必须超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对立,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具体地说,就是超越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片面对立,以审美超越性本质取代形而上学的现实本质;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片面对立,建立以精神性为导向的身心合一的美学;超越主体性美学与无主体性美学片面的对立,建立主体间性的美学。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人,诗意地安居.[M].(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2]  
实用主义美学.[M].(美)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Shusterman)著;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
[3]  
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法)托多罗夫著;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  
存在与时间.[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rgger)著;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
[5]  
现代西方美学史.[M].朱立元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