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季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地闪时空分布及其天气学意义

被引:15
作者
王颖 [1 ,2 ,3 ,4 ]
郑永光 [2 ,3 ]
寿绍文 [4 ]
机构
[1]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2] 国家气象中心
[3]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地闪密度;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对比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32 [不稳定天气的电];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2007年夏季(6—8月)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5°~38°N、100°~122°E,不包括甘肃、山东)地闪分布与不同区域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雷暴日分布和FY-2C红外亮温(TBB)≤-52℃频率分布、低轨卫星8年观测的闪电分布及11年静止卫星TBB≤-52℃频率日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资料获得的对流活动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江淮流域、川渝、浙江西北部、武夷山中段的地闪活动较其周边区域明显比多年星载观测的闪电活跃。地闪活动7、8月较6月活跃且活跃区位置偏北,7月最为活跃的正地闪反映了该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多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不同区域的地闪活动具有不同的日变化特征,江淮流域和川渝地区地闪日变化表现出多峰型特征,浙赣闽区域地闪活动的单峰型特征显著;其中江淮流域、浙赣闽区域的地闪活跃时段在午后,而川渝地区地闪活动夜发性显著;四川盆地西南部地闪呈现出明显的向东、向北传播特征;川西高原、云贵高原中部及浙闽丘陵沿海地区正、负地闪日变化差异较大。浙赣闽区域和川西高原地区正负地闪活跃时段基本一致,江淮流域、川渝地区和贵州地区负地闪活跃时段提前于正地闪,这几个区域的正地闪活跃时段都提前于TBB≤-52℃频率。这表明负地闪日变化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初始深对流的日变化特征,而正地闪与TBB≤-52℃频率则较好地反映了成熟与消散阶段的深对流日变化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70+132 +132-13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2007年夏季我国深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祁秀香
    郑永光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 (03) : 286 - 294
  • [2] 华北飑线系统中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顶高的关系及预警指标
    易笑园
    宫全胜
    李培彦
    贾惠珍
    王庆元
    [J]. 气象, 2009, 35 (02) : 34 - 40+135
  • [3] 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郑媛媛
    张小玲
    朱红芳
    叶金印
    方翔
    张娇
    张雪晨
    袁松
    施帅红
    [J]. 气象, 2009, 35 (02) : 3 - 7+129
  • [4] 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
    郑永光
    陈炯
    朱佩君
    [J]. 科学通报, 2008, (04) : 471 - 481
  • [5] FY-2产品在济南“7.18”大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尹承美
    卓鸿
    胡鹏
    冉桂平
    刘爱梅
    杨芙蓉
    李艳平
    [J]. 气象, 2008, (01) : 27 - 34
  • [6] 用NCEP资料分析华北暖季对流性天气的气候背景
    郑永光
    张春喜
    陈炯
    陈明轩
    王迎春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5) : 600 - 608
  • [7] 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
    冯桂力
    郄秀书
    袁铁
    牛淑贞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1) : 123 - 132
  • [8]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郑栋
    孟青
    吕伟涛
    张义军
    柴秀梅
    马明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5) : 638 - 644
  • [9] 兰州周边地闪分布特征
    李照荣
    陈添宇
    康凤琴
    庞朝云
    杨增梓
    丁瑞津
    安林
    [J]. 干旱气象, 2004, (02) : 45 - 51
  • [10] 卫星观测的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的气候分布
    马明
    陶善昌
    祝宝友
    吕伟涛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4) : 298 -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