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与纤溶功能研究

被引:7
作者
陈昀
纪春岩
朱媛媛
郭农建
机构
[1] 山东大学医学院
[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肿瘤中心
[3] 济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
血栓形成/病理学; 抗凝因子; 纤溶酶原; 尿激酶; 尿激酶受体; D二聚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3 [血管疾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各种指标的检测 ,探讨高凝状态在DVT患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选择 72例经超声和 (或 )静脉造影确诊的DVT患者 ,以 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抗凝血酶 Ⅲ (AT Ⅲ )活性、蛋白C(PC)活性、总蛋白抗原S(PS)、纤溶酶原 (Plg)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PAI 1)、D 二聚体 (D dimer)、尿激酶 (uPA)和尿激酶受体 (uPAR)含量。结果 :DVT患者的AT Ⅲ活性、PC活性和P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患者组中抗凝蛋白AT Ⅲ、PC和PS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复发组的AT Ⅲ、PC和PS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组。DVT患者的Pl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PAI 1、D dimer、uPA、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中D dimer含量 >5 0 0ng/L者占97.2 % ,而对照组仅占 1.4 %。结论 :DVT患者中普遍存在抗凝功能的降低 ,表现为各种抗凝蛋白水平的降低 ,DVT患者中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DVT患者的抗凝蛋白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 ,证明抗凝蛋白缺陷是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DVT患者普遍存在纤溶功能的降低 ,表现为Plg含量的降低和PAI 1含量的升高 ,患者组uPA和uPA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主要是由于uPA/uPAR介导的纤溶活性在DVT发生后
引用
收藏
页码:316 / 31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