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下):后裂谷期构造演化

被引:13
作者
许浚远
张凌云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石油系!湖北武汉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边缘; 边缘盆地; 菲律宾海; 转换挤压型盆地; 圣安德列斯断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北太平洋边缘形成连锁右行拉分裂谷系统后 ,在后裂谷期它们虽然基本上继承了原来盆地格架 ,但遭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其中改造作用最显著的盆地是菲律宾海盆地。在中新世 ,由于北移澳大利亚板块新几内亚块体的楔入 ,菲律宾海盆地反转成转换挤压型盆地 ;与菲律宾海沟断裂公轭剪切而形成的西菲律宾海盆中央断裂 ,小角度切割原NWW向密集的R′断裂 ;四国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转为“撞击”裂谷 ;马里亚纳海盆则为马里亚纳洋脊弯曲裂开的产物 ;班达海盆受到近NS向挤压而变形 ;东海盆地也随琉球岛弧形成受压而变形。中新世末台湾岛开始形成。在上新世至第四纪 ,太平洋板块向西的挤压较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的挤压强烈 ,新几内亚海沟具明显左行位移 ;印度板块强烈推挤欧亚板块 ,大多数盆地叠加有弱右行拉分作用 (由西向东减弱 )。全球构造上 ,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北移均可造成东太平洋边缘圣安德列斯断裂等右行平移
引用
收藏
页码:287 / 29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欧亚板块东缘新生代盆地成因:右行剪切拉分作用 [J].
许浚远 ;
张凌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3) :187-191
[2]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M]. 科学出版社 , 张义佑 著, 1986
[3]  
东亚构造与资源研究[M]. 地质出版社 , ()乔斯马(Jongsma,D.),()巴伯(Barber,A.J.)编, 1985
[4]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M]. 地质出版社 , 杨森楠,杨巍然主编, 1985
[5]  
Mo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relative to Eurasia and its relation to Cenozoic extension along the eastrn margin of Eurasia. Northrup C J, Royden L H. The Journal of Geology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