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南部天然碳硅石

被引:4
作者
徐树桐 [1 ]
吴维平 [1 ]
肖万生 [2 ]
张青 [3 ]
陈晶 [4 ]
季寿元 [5 ]
张勇 [1 ]
刘贻灿 [6 ]
机构
[1]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 安徽省实验地质科学研究所
[4]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5]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天然碳硅石; 大别山南部; 矿物学; 董家山蛇纹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78 [矿物分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1975年的矿点检查报告,在大别山南部董家山蛇纹岩体的人工重砂和岩石薄片中,发现确有天然碳硅石存在。大部分碳硅石单晶为六方板状,一部分为不规则形,最大粒径450μm×100μm,一般250μm×150μm。薄片中的粒径较小。单晶的拉曼光谱位移峰值稳定,薄片中碳硅石的拉曼位移峰也都在误差范围内。单晶以二轴晶(+)为主,部分为一轴晶(+),薄片中晶体几乎都为二轴晶(+)。虽然天然碳硅石可以产出于任何岩石中,但是原位的天然碳硅石只见于陨石和金伯利岩中,本文发现的很可能是首例地球蛇纹岩中的原位天然碳硅石。天然碳硅石与人工合成的碳化硅在结晶行为、光学性质和红外光谱方面有明显不同,成分也有差异,但拉曼光谱虽有差别却不明显。由于碳硅石与金刚石有类似的四面体方向sp3异化键和相同的滑动面,可能有类似的变形条件。根据碳硅石有晶内变形,推测其形成于≥300km的深度,这对认识大别山南部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14 / 32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J].
张国伟 ;
程顺有 ;
郭安林 ;
董云鹏 ;
赖绍聪 ;
姚安平 .
地质通报, 2004, (Z2) :846-853
[2]   中国中部高铝质超高压变质岩 [J].
刘雅琴 ;
胡克 .
岩石学报, 1999, (04) :548-556
[3]   SiC结构的多型性 [J].
杨晓云 ;
石广元 ;
黄和鸾 .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