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北三叠、侏罗系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包括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孔和混合粒间孔)、粒内孔、填隙物中微孔隙和缝隙等4类。尤以混合粒间孔最为发育,占总面孔率的43%~51%,是储集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干酪根和粘土转化所释放的有机酸对储层中铝硅酸盐组分和部分石英颗粒阴离子的络合迁移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净增约9.6%的次生孔隙,即增加的次生孔隙约占总孔隙的51.9%,表明了次生孔隙在提高储层储集性中的重要作用。储层除受有利相带和储集类型控制外,埋藏深度(以4200~4700m最为有利)及由断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通道亦是重要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