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15
作者
段毅
王传远
郑朝阳
吴保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尕斯库勒油田; E31和N1-N21油藏; 原油; 成因;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6.01.01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对于该大型油藏的形成机理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尕斯库勒油田E31和N1-N2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的正构烷烃呈偶奇优势,具有低的P r/Ph比值,含β-胡萝卜烷,反映它们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含丰富的伽玛蜡烷和>C30藿烷,指示它们形成于咸水-超咸水环境,但是,N1-N21原油的成油环境古盐度略高于E31原油;具有高含量的C27甾烷、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长链三环萜烷和低含量的二环倍半萜、烷基环已烷,说明它们母质主要为菌藻类,但是,两个油藏原油母质略有不同,E31原油较多的来自细菌,N1-N21油藏原油则较多的来自浮游生物;原油具有低的C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ββ+αα比值及T s/Tm比值和低丰度的重排甾烷,反映了它们都为未成熟-低成熟度原油,但是,E31油藏原油的成熟度略高于N1-N21油藏原油。油源研究表明E31和N1-N21油藏原油由第三系盐湖相生油岩中生物脂类与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一起在低成熟阶段所生成。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1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