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被引:3
作者
郑求根 [1 ]
吴冲龙 [2 ]
王燮培 [2 ]
丁文龙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叠合型盆地; 油气系统; 研究方法; 划分; 命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分析的思路、流程和研究内容,强调在进行油气系统划分前,要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沉降充填史、热过程以及盆地的构造单元、烃源岩发育的层段和范围、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再在油气源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系统进行划分。鉴于叠合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多个生烃单元,断裂和不整合发育,认为叠合型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以烃源岩+构造单元(生烃凹陷或洼陷及油气可能的运聚区域)为最主要依据,以烃源岩+构造单元+可靠程度来进行命名比较合适,也较为实用。叠合型油气系统分析要从静态地质要素分析和动态地质过程分析2个方面进行,静态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圈闭,动态地质要素包括油气生成过程、储层演化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形成过程、油气成藏过程等。各要素组合关系分析、油气系统保存作用分析、各油气系统叠合关系分析、勘探有利靶区及目标分析等都是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8+53 +5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及CO2运聚规律剖析 [J].
何家雄 ;
夏斌 ;
刘宝明 ;
张树林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4) :349-358
[2]   准噶尔盆地复合油气系统特征、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J].
张义杰 ;
柳广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36-39
[3]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 [J].
赵文智 ;
何登发 ;
池英柳 ;
雷振宇 ;
瞿辉 .
石油学报, 2001, (01) :6-13+8
[4]   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 [J].
吴冲龙 ;
王燮培 ;
何光玉 ;
李绍虎 ;
毛小平 ;
杨甲明 ;
吴景富 ;
何大为 ;
潘明太 .
地球科学, 2000, (06) :604-611
[5]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J].
何登发 ;
赵文智 ;
雷振宇 ;
瞿辉 ;
池英柳 .
地学前缘, 2000, (03) :23-37
[6]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J].
汤良杰 ;
金之钧 ;
庞雄奇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67-70+128
[7]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J].
赵文智 ;
何登发 .
勘探家, 2000, (03) :1-11+5
[8]   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的新思路、新方法 [J].
吴冲龙 ;
王燮培 ;
毛小平 ;
何光玉 ;
刘海滨 ;
杨甲明 ;
吴景富 .
石油实验地质, 1998, (04) :11-19
[9]   含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 [J].
吴冲龙 ;
王燮培 ;
周江羽 ;
吴景富 .
地质科技情报, 1997, (02) :44-51
[10]   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 [J].
朱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3, (01)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