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技术转移“带土移植”社会网络的塑造——基于同方威视的案例分析

被引:3
作者
李正风 [1 ]
张寒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同方威视; 衍生企业; 技术转移;
D O 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3.03.019
中图分类号
G644 [科学研究工作]; F426.6 [];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020205 ; 0202 ;
摘要
当前关于大学技术转移中衍生企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从社会网络的演进和新组织的形成的角度进行的探讨较为薄弱。本研究以清华同方威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具体的案例,研究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社会网络的塑造问题。清华同方威视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为了实现"大型集装箱检测技术"的产业化,采用的"带土移植"的转移模式,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技术转移社会网络模式。本文试图探讨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选择这样的一种技术转移的模式?新的组织形式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网络的稳定性何以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3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产学研合作项目双中心社会网络研究 [J].
丁荣贵 ;
张宁 ;
李媛媛 .
科研管理, 2012, 33 (12) :86-93
[3]   孵化、转移、回馈、联盟:大学衍生企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以威视股份公司为例 [J].
胡海峰 .
中国软科学, 2010, (07) :58-63
[4]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J].
陈志强 .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07) :37-38
[5]   中国研究型大学科技企业衍生模式分析 [J].
杨德林 ;
邹毅 .
科学管理研究, 2003, (04) :45-50
[6]  
Spin-off enterprises as a means of technology commercialisation in a transforming economy—Evidence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in China.[J].Henning Kroll;Ingo Liefner.Technovation.2007, 5
[7]  
Explaining the “University-run enterprises” in China: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ina.[J].Jong-Hak Eun;Keun Lee;Guisheng Wu.Research Policy.2006, 9
[8]   Knowledge networks as channels and conduits: The effects of spillovers in the Boston biotechnology community [J].
Owen-Smith, J ;
Powell, WW .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 (01) :5-21
[9]  
科学研究要走自主创新之路.[N].安继刚;向新程;吴志芳;刘以思;邬海峰;王立强;.新清华.2004,
[10]  
钴-60集装箱检测技术研究与发展.[A].安继刚;.2004学术年会.2004,